你是做什麼都懶懶的迴避型人嗎?今天要介紹一本關於討論「懶」的書籍。
在看雅雅分享前,可以先做個書中簡單的小測試如下
你是「迴避型」的人嗎?
□對跑業務、接待客戶、電話應對、公開發言感到棘手
□害怕丟臉,無法展現自我
□對失敗感到恐懼,逃避新的挑戰
□就算感受到對方的好意, 也不會主動接近
□總是在意自己是否會被別人討厭
□對自己沒有自信, 猶豫該不該與對方變得親近
□與人相處時, 不自在的感覺往往大於快樂的感覺
只要勾選4個以上,就有可能是「迴避型」的人!
(一) 本書作者:岡田尊司
日本精神科醫生,過去也曾經感到生活麻煩且低動能,為了脫離極度麻煩的生活而展開寫作一途,因此文字更能貼近讀者的心,並把迴避型的多種特徵、人際、家庭、職業等生活面向闡述的淋漓盡致。
(二) 閱前說說
考一下,身旁的家人、密友、伴侶甚至是自己,有否有發現這個人真的好「懶」啊!明明有時間、有能是甚至是有機會,卻處於軟爛的狀態中,越催越無力、越叫越生氣,不願意做決定、不想上學、甚至連~談戀愛~都覺得是一種麻煩,彷彿整個人~黏~在自己的安全空間裡,踏出房門看看其他生活的風景也不願意呢?
這類型的人往往造成相處者累積許多情緒與壓力,卻又無計可施,甚至出現皇帝不急急死太監的景況,在爭執摩擦中,此人越來越退縮,甚至出現繭居的情形(備註:詳參 繭居青春 一書)。繭居族與迴避行類型的確有其相關性,而雅雅今天主要以本書所提之「迴避型人格」與「迴避型依戀」分享。
(三) 悅閱本書
(雅雅一邊分享本書讀後重點,也會加入一些主觀反思與經驗分享與大家交流喔)
1. 覺得~好~麻~煩~的內心可能因素到底是什麼?
(1) 完美的錯誤期待―自戀型
沒有一個人是完美、毫無瑕疵,有時我們卻常追求著此虛無的目標,甚至當成生活推進的動力,用一分為二的邏輯把自己定義為全有全無―如果無法做到十全十美、活出豐富精采的生活,我就是過著0分的生活,覺得毫無意義;許多有過度完美傾向的人,也會抱著低自我價值的樣貌在日復一日的日子中反覆責備與自省,十分辛苦。
(2) 找不到存在的意義與價值―邊緣型
存在主義認為,過去無法改變、每個人的目標是放在未來的意義性,改變方可產生;有些覺得麻煩的人,傾向自我否定、採取自毀的方式,被稱之為「邊緣性」,這是一種由掙扎、矛盾、糾結與放棄而形成的狀態。
(3) 逃離生活中伴隨而來的痛苦―迴避型!!!
遠離生活中的煩惱、壓力,逃開現實課題的傾向,這也是本書主要著墨的部分喔!
2. 精神科診斷標準
這部分是在精神科醫生做診斷時會看的標準,有興趣者可以從DSM-5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中了解個是精神疾患類型。以下擷取「迴避性人格障礙」的診斷。
迴避性人格障礙( Avoidant Personality Disorder)
自成年期初期階段開始,一種廣泛的模式,避免社交活動、感到不足(inadequacy)、對負面評價特別敏感,表現符合以下四項(或更多):
(1)因為害怕被批評、不認同或被拒絕,避免涉及顯著人際接觸的工作場合。
(2)除非確信受歡迎,否則不願與人交涉。
(3)在親密關係中表現出對情感的壓抑,因為他們害怕丟臉或被嘲笑。
(4)在社交場合專注於被批評或被拒絕的想法。
(5)在新人際關係情境中顯得壓抑(inhibited),因為覺得自己不適任。
(6)感覺自己不擅長社交、不具有個人的吸引力,或覺得比不上其他人。
(7)因為害怕尷尬,通常不願意冒個人風險或從事任何新活動。
根據上述項目,再進行簡單的迴避型者的特徵描述。(雅雅簡單舉幾個例子,其他更詳細的描述要在書中擷取喔~)
(1) 對他人的評價或拒絕敏感
一般人在面對拒絕或負向評價,或多或少都會感覺不舒服和在意,人很難不活在比較與評價之中,尤其是東方大家族文化下的生活方式,在家族聚會、逢年過節,比較的對話成為必備的話題,無論是隱微的炫耀或是明目張膽的評價,更成為彼此心中的結。
迴避型的人在此情境中更是敏感,甚至有過敏反應,文中以「自尊心很高,卻沒自信」描述,但判斷是否有到障礙程度,則是看其實際的逃避社會型活動的程度。
(2) 恐懼形成親密關係
每一次的交心,都是把自己的脆弱展示給密友的歷程,然而迴避型者因過度在意他人,難把真心展現,以致對方感到被疏離、被拒絕;能和迴避型者交友的對象,多數是展現主動、反覆熱絡聯繫與邀請的行為,慢慢使迴避型者放心、安心與展現真心。
(3) 對於達到目的與新的挑戰感到消極
迴避型者會設定比現狀更低的標準,而非樂觀的預估,以謹小慎微來描述再合適不過,因為失敗可能會出醜或受傷實在太令人焦慮啦~(DSM-IV的重點)
3.迴避型人格與迴避型依戀
文中指出,迴避型依戀會以不追求而取得生活中的各面平衡;迴避型的人格則是相對會想追求,但又陷入因恐懼而縮手的掙扎中,他們不擅長表達情感、故作堅強實則脆弱,因其內心深處期待被在乎與關照,故在發展親密關係後就不太會向過往如此冷漠與疏離。雅雅覺得文中第三章這段對於迴避型人格與其依戀麼式的描述有些複雜,附圖如下再請參考囉!(取自本書內容)
4. 迴避型的養成背景~什麼樣的環境塑造而成
「人格」的養成,與環境最為相關,幼年與顧照者交互體驗所形成的依附類型,也直接影響成年後的互動模式,雅雅在輔導工作的環境下,看見許多本質佳但因家庭的功能不足,導致的情緒與自我概念等面向有困擾者。
在成長過程中,若照顧者多以責備、否定、數落的方式教養,孩子容易內化批評與否認的語言,成為自我評價的內容,再優秀的孩子也會在此環境中磨蝕自信。雅雅學生時期的一位朋友曾經告訴我,她回家時只會報告媽媽自己考不好的科目,也就是報憂不報喜,當我反問他為何表現好的部分不讓家人知曉呢?他跟我說:「我媽媽認為無論我要選什麼工作,媽媽都支持,但一定要做到這個領域的頂尖第一才有意義。」十幾歲的我聽到這句話,只覺得這個媽媽好嚴格喔!現在回想,這位媽媽是用二分法的邏輯去定義孩子的人生價值,雖說是一種激勵,也太殘酷了!
還有一種孩子,擔心衝突與爭執所激起的焦慮恐懼,過度順從父母的定,而失去選擇能力,慢慢的在成年以後,以忍耐、順從的方式面對外在刺激,進而失去自己。因此從小讓孩子練習表達與分享,試著尊重其想法,是重要的兒童期經驗。
在學校的人際關係,若屬於負向刺激,如霸凌經驗、師長過度責備,加之本身人個的敏感性,可能會再受刺激時感到羞恥、排斥學校環境。學生時期經歷小團體生活,似乎是必然的經驗,然而團體之間的關係是正向或是負向,更是導師帶班的重要觀察,師長在處理霸凌問題時,亦不可小覷。
文中有許多案例的分析,都讓此類型的面貌多被了解幾分,作者也試著分析此類型者合適的工作環境、與上司、下屬互動的技巧,很能有參考性喔!但因為本書內容有些概念較複雜,建議閱讀時可以先以標籤紙與鉛筆畫重點,看完後再次細讀比較清晰。
書籍連結
活著覺得麻煩的人:逃避不可恥但沒用! https://ibestfun.net/2ogTJ
繭居青春:從拒學到社會退縮的探討與治療 https://joymall.co/2ogWY
可延伸閱讀「繭居青春」,是雅雅滿推薦的讀物,從拒學到繭居族,從社會退縮到心理成因分析,裡面詳細刻畫。
留言列表